精心准备,理性分析,全力做好志愿填报

  • 来源: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中心
  • 作者:胡向东​
  • 2021-06-17

  湖北等作为第三批进行高考综合改革的省份,2018年进入高一的学生转眼已到了“大比”年份,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和艰苦考试,马上要进入填报志愿阶段了。伴随新高考,即将开始新报考、新录取。


  三年来,八省市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政策稳定,实施到位,进展顺利。八省市的“3+1+2”选考模式与“3+X”模式相比,有如下四个特点,将直接影响着本届考生的报考和录取:一是考生评价由过去的一元性评价转入综合评价,不再由高考笔试“一考定录取”,转由“两依据、一参考”所代替,对考生的评价多元化了;二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增强,科目设置由过去的文、理两大类,转向首选物理/历史,再选其他2科,共12种选择,由此带来了学生所学科目文理交叉性的大幅提升,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;三是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校录取重要参考;四是录取模式发生变革,只分本科和专科两个批次,投档单位由过去的高校变成了“院校专业组”,考生最多有可能选填270个专业(45个专业组×每个专业组最多6个专业=270)。

  高考结束后,广大考生和家长面临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:志愿填报和参加录取。有人说:“高考考的好,还要志愿报的好”。志愿填报的确是决定新高考成败的关键,高分低报,“浪费”了宝贵的考分;低分高报,会“高攀”不成导致落榜。新高考志愿填报与老高考一样,有三个重点:一是学业规划与路径选择,二是院校与专业选择,三是分数排位的分析与使用,需要每一位考生和家长慎重对待。

  一、着眼未来谋定学业规划

  升学目标的确定、升学路径的选择都取决于学业规划。笔者不太赞成在高中阶段过于强调职业规划,因为我国绝大部分的学生高中三年期间处于封闭学习状态,近年虽然开展了生涯教育,但大家对纷繁复杂、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发展仍缺乏深刻了解,高中毕业时就谋定未来职业,不现实也不科学。但是,规划学业发展却不仅可能而且可行。所谓规划学业,有如下三个步骤:一是分析求学者的自身特点(性格、爱好和能力等),梳理对未来社会的全面认识,进而确定其人生阶段性事业(职业)目标;二是根据未来发展目标确定专业、学校,以及需要的学业成就(如读到本科还是硕士还是博士),确定学业路线;三是结合求学者的实际情况(经济条件、家庭情况等)制定学业发展计划,以确保用最小的求学成本(时间、精力、资金等)获得阶段性发展目标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。

  高中期间,建议先做学业规划。如喜欢人工智能这个现在已经大热,未来还会大力发展的行业,而自己理科成绩又很突出,决定报考此类专业,那么,就要了解这个专业、行业对人才需要的情况;了解国内(外)哪些学校此类专业实力突出;这些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城市的学校和专业中,哪些与自己的实力(分数)、喜好等相匹配;根据专业需要和社会对某一行业的基本职业门槛要求,确定将来是本科毕业后就业,还是读到硕士后再就业,这其中还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对学业的支撑能力。如果准备在科研单位或大学谋取科研教学岗位,那就必须取得博士学位方可基本立足。

  二、综合选择学校与专业

  确定学校和专业的依据,首先是自己的高考分数。如果分数有一定竞争力,可以依据以下四个原则综合考虑:

  第一是地域优先。

  如果学生在职业和学业发展、学校选择方面还没有建立非常清楚的目标,那么可以优先考虑地域。一般来说,考生和家长对自己理想大学所在地的排序是相似的:优先考虑北、上、广、深等国际化大都市,其次是直辖市、中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(后者非省会的中心城市如大连、青岛、厦门、苏州等);再次是不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及沿海地区的非省会城市;最后是不发达地区的非省会城市。不同的地域,不仅文化底蕴各异,还代表着不同的学校教学资源、经济实力和就业机会。

  第二是职业优先。

  这一原则适合于职业选择已经“有谱”、分数较高有选择余地的考生。比如喜欢教师这一职业,那么第一就要选择填报师范类专业。其中,要了解公费师范生和自费师范生的区别,确定报考的类别;第二步,进行学校选择,分数许可的话,从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(北师大、华东师大、华中师大、东北师大、陕西师大和西南大学)选起,它们代表着我国师范教育最高水平;分数竞争力稍弱,则可选择非教育部直属的原“211”师范大学(如华南师大、南京师大、湖南师大等)以及省属高校的师范类专业。完成上述两步选择时,还要考虑两个因素:一是专业,即将来准备做哪个学科的教师(大家高中开设的十几门课程所在学科),结合上述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实力水平进行选择;二是城市,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刚好在自己喜欢的城市,才是最好。

  第三是专业优先。

  这一原则最适合专业特长明显的考生以及分数相对较低的考生。对前者,考生可以列出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学校,结合自己的分数在可能达到的区间内选择,比如按照“专业-学校-地域-职业”的顺序选择。对分数较低的考生,学校的选择性不多,因为只能报考一般的民办学院、应用型大学或高职院校,专业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,建议选择喜欢的专业以及技能性较强的专业。

  第四是学校优先。

  三类考生较为适合这一原则。一是考生还没有明确的职业选择,各门成绩又比较均衡,真正的兴趣爱好还有待发掘,就比较适合优先选择学校。高考分数较高,当然首选综合性名牌大学中自己喜欢的专业。越优秀的大学给学生的专业选择机会越多,如果录取专业不合意,还有很多转专业和辅修双学位的机会。二是踩线的考生,考虑到“掉档”可能性较大,也适合首先选择学校,保证就读学校的层次(如本科)。三是准备将来出国深造的考生,选择在国外认可度较高的国内名校,有利于出国申请成功。

  必须说明的是,上述四个原则及其排序没有一定之规,一定要结合考生自身的情况、高校招生具体政策、招生计划数等因素综合参考使用。考生和家长对名校的向往可以理解,对“热门”专业的追逐也有因可循,但是认为只有读名校才有前途、“非名校不选”、“非热门专业不读”也不可取,毕竟要对学校和专业都建立全面的了解,理性分析自身实力,才能真正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。

  三、理性分析自身竞争力

  根据自身考分等因素选择就读大学和专业,是困扰广大考生及家长最为现实的问题,也是志愿填报的难点和重点。尤其是新高考的实施,对成绩数据排位等的分析和处理又具有不同特点,过去比较有效的方法有的能用,有的就不合用了。今年又是我省新高考元年,难度更大,考生和家长要慎之又慎。一般来说,新高考元年的志愿填报,在分数分析和使用方面,要防止下面三个误区:

  一是不可直接套用老高考的录取分数线。

  新高考再选科目实行赋分制,高考分数的分布会不同以往,高校录取又以院校专业组(或专业)为单位,录取线差会也会发生变化,直接套用会产生定位不准。

  二是不可直接对照老高考的分数位次。

  八省市采用“3+1+2”科目设置,会根据首选科目物理、历史对考生分别排序,这与老高考文理分科排列相似,但因为考生还有2门再选科目不同,首选物理或历史的考生数量不等同于过去理科或文科的数量,因此分数排序又有不同,直接套用过去文理科排序也会“掉坑”,要根据上述不同进行科学的了解和换算。

  三是不可直接将一所高校的所有专业都视为同一层次的专业。老高考是按院校投档,一所大学有文科和理科两条录取线,校线上再分专业线,专业线差往往并不太大;新高考是按院校专业组(或专业)投档,一所大学设多少个专业组(专业)就会有多少条分数线,这些录取线之间可能差距较大,过去的文理两条线的参考价值发生了变化,考生和家长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。

  考虑到上述变化,建议考生和家长做好以下工作:

  第一,加强政策和规则的学习。较为深入地学习和了解新高考的相关政策,考试与录取规则,批次划定、成绩排位规则等,根据填报志愿要求,综合明确自身分数定位,做到“知己”;

  第二,深入地了解学校和专业以及学校院校专业组构成、选科要求等,不仅知已而且“知彼”,细致对照要求,进行分数与志愿的“匹配”;

  第三,可以了解已进行新高考新录取省份的做法,以及这些省份考生填报志愿的经验,当然有选择地学习(因为八省市的模式与前两批高考试点省份做法又不相同),对自身分数与学校、专业志愿的“匹配度”进行分析。

  第四,条件许可的话,可以借助专业机构的服务来进行志愿填报。对于普通考生和家长来说,因为数据量太大,分析处理难度也较大,很难自己做到位,借助专业机构的咨询建议功能处理,可以更好地避免“掉坑”。

  高考是人生“第一大考”,志愿填报本质是对现实学习成果的使用、对自身学业实力的重估,更是对未来的谋划与选择,需要考生和家长们广泛学习、精心准备,细致分析和理性评估,唯如此,才能在这一人生重大“窗口期”更好地擘画未来。

  (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中心主任,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


1170

好文章,需要您的鼓励

参与评论
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,谢谢!